好医生如伯乐,难遇?

——

当《我不是药神》一次次刷新电影记录时,

贫穷、病人、药物、医生……

这些剪不断,理还乱的问题再次被放到

“雪亮的眼睛”下接受°无死角的讨论。

公说公有理,婆说婆有理一阵后,

或许又是不了了之。

生而为人,难免生病,有病就要治。

小感冒,小打小闹,挺过去就好了,

而大病就要求助医生了。

可矛盾是医患关系一直紧张,

穷人总是认为“病常有,

而好药、好药医生不常有”,

病不起的阴霾总是在头顶盘旋,挥之不去。

▲“世界上只有一种病”

其实,“好医生”还是有的,

(没有好医生,还有郝医生不是?)

李时珍、扁鹊、华佗、张仲景、孙思邈……

哦,对了,这都是古代的名医,

在人们“世风日下,人心不古”的固定思维里,

了解“药王”孙思邈还有什么意义呢?

从孙思邈的一生来看,

中药的效果还是很明显的,

这病秧子曾遍尝草药,

最后又一不留神活成了“人瑞”。

起码,这对爱养生的人来说是个好消息!

▲中医医生都比较长寿?

“圣童”小孙思邈

——

孙思邈生于年(西魏七年),

他“幼遭风冷,屡造医门,汤药之资,罄尽家产”,

因为体弱,他经常看医生,吃药,

把家产都吃得一干二净了(眼熟不?),

所以,孙思邈立志当“反面鲁迅”,

弃文从医后,他如饥似渴地翻阅医书。

少而好读的他,加上天资的聪明,

很快就崭露头角了。

只7岁,他就认识了多字,

每天能背诵上千字的文章。

西魏的大臣独孤信就十分器重他,

送小孙思邈外号——“圣童”。

18岁时,孙思邈的医术“略有小成”,

他邻居们生病了,都由他来医治;

20岁时,他能把老子、庄子学说随口道来,

精通道家典籍的同时,医术也大进。

▲这画得有关羽味了啦

医者父母心

——

孙思邈出生于京兆华原(今陕西铜川)

这片风水宝地盛产药材。

所以他一面研读医术,

一面手执小镐,身背药篓,攀崖采药。

药采回来后,又晒药,加工,亲自试用。

吃了哪种草药,身体有哪些反应?

疗效如何?他都要了如指掌。

艺术精进后,他能帮到病人越来越多。

凡是来看病的人,他都一视同仁,

不但不收诊费、药费,还亲自熬药,

甚至腾出自家的房子给远道而来的病人住。

若是外出出诊,则无论是三更半夜,

还是风寒雨雪的天气,他从不推辞。

“治病如救火”,他知道治病要趁早。

“医者父母心”这话说的就是孙思邈吧!

▲慈

专心于医术的孙思邈精益求精,

行医时,他细心研究,勇于创新,

发现新疾病,也创造新疗法。

他根据富人和穷人饮食的不同,

“对症下药”,对照医治。

如:穷人终日劳苦,缺乏营养,得夜盲症,

就要他们去山里打野猪羊的肝脏吃;

富人大鱼大肉,吃精米,却得脚气,

他就开米糠和麸子给富人治病。

最后都渐渐痊愈了。

▲也曾遍尝百草

世界上最早的导尿术

——

孙思邈医术之高,在于创新。

有一次,他碰到一个得尿潴留病的人,

病人溺不出尿,憋得极为难受,

看病人的样子,吃药又太晚了。

如何办好?

这时,他看到有小孩在一旁吹葱管玩,

他忽来灵感:“或许把葱管插入尿道,

就能让病人顺利溺尿了呢?”

于是他挑了一根又尖又软葱管,掐去头,

火上一烧,小心地插入患者的尿道,

然后,用力一吹,尿果然就流出了,

病人的肚子瘪了,舒服了,病也好了。

▲谁没个年轻的时候

一针救下两命人命

——

孙思邈医术之高,在观察细致。

又一次,他挎着药包,在长安一带行医,

途中,他碰见有人抬着棺木往墓地走,

只见棺木缝隙里有鲜血流出。

见此情景,他心中为之一动,

连忙赶上去询问那个伤心的老婆婆。

那婆婆说是她女儿难产去世了。

孙思邈闻言,更加坚定了自己的判断,

——那妇人是由于难产窒息而假死。

(若是真死了,是不会流血的)

他连忙跟那婆婆解释,要开棺救人,

老婆婆半信半疑,但还是答应了。

棺木打开后,孙思邈见那妇女脸色蜡黄,

嘴唇苍白,没有一丝血色,

他上前摸脉,还有微弱的跳动。

于是,赶紧选定穴位,扎下银针,

又拿出药,去附近人家要了开水。

给妇女灌下药后,出现了“奇迹”

“产妇苏醒了,还生下一个娃娃”。

大家见孙思邈把“已死之人”都救活了,

纷纷叹服,称赞他是“起死回生的神医”!

▲这一针,厉害了

孙思邈婉拒官位和封赏

——

孙思邈医术之高,在于医德。

贞观年间,唐太宗的皇后怀孕十多个月

却不能分娩,终日卧床不起。

许多太医来诊治过,却不见效果。

这时,有臣子把孙思邈推荐了唐太宗。

太宗心喜,命人马不停蹄,召孙思邈进宫。

孙思邈进宫后,问题来了:

皇后千金之躯,孙思邈一介草民,

碰不得,闻不得,听不得,看不得。

(否则就是非礼,大不敬)

怎么办呢?孙思邈自有妙招。

▲坐在老虎身上的那个是孙思邈

他先是查看了太医们开的药,

又听了宫女转述皇后的现状,

综合信息、分析研究之后,

他又拿出红线,叫宫女系在皇后腕上,

线的另一端由他捏住,如此“号脉”。

(这一招,孙悟空也曾抄袭过)

“引线诊脉”一时半刻之后,

孙思邈就胸有成竹了。

他吩咐宫女将皇后左手扶近床帘,

看准穴位后,他一针下去,

皇后疼得浑身一颤,

不一会,一个婴儿呱呱坠地。

喜得龙子,唐太宗喜出望外,

欲赏孙思邈黄金千两,绸缎百尺,

还想医院。

可孙思邈不愿为官,

他立志漂泊四方,救助四方,

因而婉绝了太宗赐的官位和封赏。

▲功名乃浮云

杏林葱郁,老虎有灵

——

离开皇宫后,他又云游于邱县,

见邱县风景优美,民风淳朴,

就留了下来,在寺院悬壶行医。

他施医治病,不收钱,不受谢,

只希望患者病愈后在寺旁植三株杏树。

经年累月,杏树挺拔,郁然成林,

杏果熟了后,百姓又以杏易谷,养家贫。

孙医德广施,连老虎都有耳闻。

有一次,他在路上碰到一只老虎跪地求医,

他便用“虎撑”的办法,治好了它。

虎有灵性,病愈后,不再危害人畜,

为了感恩,自愿充当药王的代步工具。

▲老虎都能驯化

亲自采草药,是为了摸透药性;

周游四方施医,是为了救济疾苦;

不收费,不受谢,是律己也是医德;

细心观察,勇于创新,轻视权位,

是追求,是淡泊,也是超然。

孙思邈擅医各种疑难杂症,

对草药的采集,也很有心得,

他认为草药要适时采集,

早则药势未成,晚则药势已竭。

(他确认了种药材的最佳采集的时节)

孙思邈终身行医,药学经验丰富,

他总结了唐以前的医学理论,

采集,分析,整理,撰写出三十卷书,

二百三十二门,方论五千三百余首。

这些成功不仅充实了医学宝库,

促进了医疗事业的发展,

也让“药王”孙思邈的高尚医德永垂青史。

▲种杏树

孙思邈的24个“第一”

——

精通中药学,养生学的孙思邈

身轻体透,无欲无求,潜心医术,

所以获得了令人羡慕的高寿。

纪晓岚在《四库全书总目》里说孙思邈享年岁,

贾得道在《中国医学史略》里说他享年岁,

马伯英、郭霭春等人据史料推测他享年岁,

黄竹斋在《医仙妙应孙真人传》里说他活了岁……

高龄几许,至今无有定论,

但孙思邈创造的24项“第一”却是有目共睹的。

1.《千金方》中国第一部临床医学百科全书,

2.第一个完整论述医德的人,

3.第一个倡导建立妇科、儿科的人,

4.第一个麻风病专家,

5.第一个发明手指比量取穴法,

6.第一个创绘彩色《明堂三人图》,

7.第一个将美容药推向民间,

8.第一个创立“阿是穴”,

9.第一个扩大奇穴,选编针灸验方,

10.第一个提出复方治病,

11.第一个提用草药喂牛,用其牛奶治病的人,

12.系统论述药物种植、采集、收藏的第一人,

13.首创以砷剂(雄黄等)治疗疟疾病,

比英国人用砒霜制成的孚勒氏早一千年;

……

▲《千金方》被外国学者推崇为“人类之至宝”

胆欲大而心欲小,智欲圆而行欲方

——

孙思邈一生勤于治病,也勤于著书,

晚年,他隐居于药王山,更是专心立著,

直至白首之年,他未尝释卷。

所以,同代人、后代人都对他极为尊崇:

唐初文学家孟诜、卢照邻等人对他皆以师尊之礼相待;

宋徽宗敕封他为“妙应真人”,

明清时期,他被尊称为“药王”;

李世民评价他是“名魁大医,羽翼三圣……巍巍堂堂,百代之师;

陈嘉谟的《本草蒙筌》赞誉他“唐孙真人,方药绝伦,扶危拯弱,应效如神”……

▲一生致力于医药学

对于医者的诊病方法,他总结出十四字:

“胆欲大而心欲小,智欲圆而行欲方。

“胆大”,即自信,有气质;

“心小”,说的诊断要谨小慎微;

“智圆”,指的是就事论事,圆活机变;

“行方”,指不贪名、不夺利,内心坦荡。

在药王孙思邈看来,

“人命至重,有贵千金,一方济之,德逾于此”,

所以,他才把自己的著作都冠以“千金”二宇,

——《千金要方》和《千金翼方》。

重医德,所以不分贵贱贫富;

重力行,所以风雨无阻,寒暑不论。

孙思邈不慕名利,心系民生病疾,

用毕生的践行,实现了他道家医德思想,

赫赫然,中国医界一代“药王”!

▲“药王”

·今日互动·

---

如今,我们还需要“药王”这样的医者吗?

---

图片来自网络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

有礼有节微杂志编辑

暂不支持转载,欢迎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南京治白癜风最好的医院
北京治疗白癜风



转载请注明地址:http://www.xionghuanga.com/xhxw/2825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