老沙地的端午轶事雄黄豆,艾叶蛋,菖蒲宝剑
北京最有名的治疗白癜风医院 http://m.39.net/pf/bdfyy/bjzkbdfyy/ 老沙地的端午轶事 (钱塘·朱大杨) “题记:萧山围垦,蜚声中外,那些年的围垦故事已随钱江潮,涌入遥远的历史中,只存在吾辈风烛之人的残破记忆中......“雄黄豆,艾叶蛋,菖蒲宝剑挂门前”,在沙地,老时光我们这样过端午... 老时光的萧山沙地区(现今钱塘新区大江东)物资匮乏,食品短缺,江垂小镇困苦难堪。 过端午成了“兆兆头”(沙地人对十余岁孩子的称谓)的盼头,这个年纪的我们,消化能力特别强,正值“儿子上腰,吃饭讨饶”(男孩子身高长到大人腰部时,饭量特别大)之时,终日饥肠辘辘,缠问大人:“清明节几时到”“端午节还有几天”……不厌其烦地提问,换来的却是一顿呵斥“懒惰婆娘望年到,馋嘴婆娘望节到!老是想着吃吃吃!节头到来,总归有你们吃的!” (图源网络) 贫乏的生活让我们对端午充满了向往,这天不仅有的吃,还有的玩,这大抵是老时光除了春节最欢乐的一天了吧。 端午这天,母亲、父亲都要“呒做有办”准备几样好吃的,还千方百计凑够“五黄”。譬如,雄黄豆、雄黄酒、黄瓜、腌鸭蛋……凑不够,父亲还会拿起钓钩,串上蛐蟮,到附近的芦苇塘边、莆草沟里钓黄鳝。 端午的餐桌上,还经常会出现一碗红糖拌豆腐。这豆腐难道也能排进“五黄”?现在想来,豆腐不是黄豆做的吗,或许是母亲因为凑不够“五黄”而将就让它作替代之。 (图源网络) 炒雄黄豆,是午饭后的“节目”。母亲洗完饭碗后将老罗汉豆(老蚕豆)倒入鑊子里翻炒,我们小孩在灶下添柴烧火,柴火味杂夹着罗汉豆的香味,口水在喉间翻涌。“嗤喇喇”一声响,罗汉豆快熟了,母亲熟练泼入化开的雄黄水,香喷喷的端午雄黄豆新鲜出炉! 老时光的家庭,兄弟姐妹多,为了防止炒熟的雄黄豆被一抢而光,做母亲的会用酒盅,一盅盅地分发给每个孩子。倒是我们家没有抢食的习惯,母亲也省心不少。正当大伙儿雄黄豆吃得津津有味时,一团“雾水”劈头盖脸而来。原来是母亲有意对着子女们的头脸部,用嘴巴喷洒雄黄酒,据说喷了雄黄酒,小孩就可以免生疮疖啦! (图源网络) 端午是忙碌的一天,小伙伴按照大人们的指令,有的拗来艾草,有的割来菖莆,后将菖莆做成“宝剑”,连同艾草一起悬挂于大门之上,寓意辟邪惩恶,驱赶蚊蝇。 更剌激的活动,当属“寻找大癞蛳(癞蛤蟆)”了。沙地区,历来有在端午节用癞蛳、艾叶煨鸭蛋的传统做法,据说吃了这种煨蛋,能使小孩不生癞头疮。 (图源网络) 为此,大人们一早就关照孩子们:抓“癞蛳疙婆(沙地人对癞蛤蟆的又一种称谓)要早上动手,端午节的午时,是凶日凶时辰,大的“癞蛳疙婆”会躲起来的。”捕捉到大癞蛳后,几个男孩一起动手,剖腹去脏,塞进包有艾叶的鸭蛋,然后点燃蚕豆壳、麦稔糠进行煨蛋。这煨蛋虽然吃起来会感觉膩心,但是为了不生癞头疮,小伙伴们还是闭闭眼睛,大着喉咙咽了下去…… 如今,时代进步了,科技发展了,食品丰富了,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了,端午节还被国家列入法定节假日。传统节日与现代生活融为一体,过节气氛与生活质量今非昔比。吾辈孩提时代的端午过节,早已成了一代人的记忆。 (图源网络)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|
转载请注明地址:http://www.xionghuanga.com/xhxw/5234.html
- 上一篇文章: 降妖纳福五月五日午,天师骑艾虎
- 下一篇文章: 没有了