老温州人的记忆千年传承,南塘龙舟温
白癜风专科医院北京 https://wapyyk.39.net/bj/zhuanke/89ac7.html 文图:静谧夜空流星 悠流千年南塘河,沧浪清兮浮龙舟。 又到一年端阳近,窗外时喧龙舟号。这些年家宅近傍南塘河,龙舟竞渡算是不少见。奈何生活总是忙忙碌碌,难能有机会端起相机去拍摄,以致写完一篇龙舟稿子,竟然找不着称心如意的照片作配图。友人知吾窘,联系推荐了陈剑波相识。陈君,温州暴龙龙舟俱乐部负责人,一个挺爽快男人,领了周边一拨老少爷们,安营南塘河畔吕浦湾怡和亭侧,扛起三角龙旗,捣鼓着挥浆扬波划龙舟,快乐地生活。 周六小满节气刚过,吉日恰逢暴龙龙舟下水仪式,还有与相邻龙舟队的友谊试炼,陈君问吾想不想一同过去看看。瞌睡遇着了枕头,实在是太符合心思,毫不犹豫立马应承。昨日紧赶慢赶办完公事,不顾夜深辞离宁波友人挽留,匆匆归返温州,就为起个大早,见识龙舟下水的模样。 五点刚过,天稍稍亮白,赶奔上陡门桥南大榕树荫底下,漂泊大雨中与龙舟会齐。龙行风雨随,舟过云翳开。一年一度的龙舟下水麼,不是件随随便便事情,有一套规整的程序和仪式。据说逢雨助兴乃天公赐福,绝佳的上好兆头。那些个汉子,穿上雨衣,龙行虎步,浑不觉雨透浸湿衣衫,只将跃跃欲试兴奋地到处去激荡。 作为乡黎喜闻乐见、深受欢迎的民间活动,乡间自然对赛龙舟生出许多规矩,虽不成文,却约定俗成,比较庄严和隆重,且不能违逆。通常农历四月初一开殿门之后,择吉日从殿中请出五音太保爷苏周禄,焚香礼拜了;然后安排人手购买木板、柚油、钉等造船材料,礼聘师傅造龙舟。 龙舟造好后,须得择吉日良辰进河,丝毫都不能马虎。今日河畔浓荫底下,榕树粗干的盘根纠缠如龙盘踞。树木前搭起了神案,恭请太保爷坐镇,摆上六畜五谷祭品,随三柱香火袅袅淡烟,弥散开庄重虔诚氛围。一名道士披着法衣正做法事,口中念念有词呢喃低语,向太保祭告护佑,求得一瓶净水。吾不知五音太保究竟何方神祇,但一定是这群汉子心中尊崇无上的信念。道士捧着净瓶,转身去往河边,站到向河面伸展出铺垫大红地毯的木栈台上,借一条小树枝蘸了净水,用虔诚挥洒神佑於傍靠栈台侧的龙舟。於是一艘木质浮舟,转化为有灵性的神龙,被一方凡黎百姓寄予了厚望,解缆徐徐离岸。 国人讲究传承,离岸龙舟亦然,并非一无反顾地远去。舟行进退,就在栈台前水域几度来来回回,仿佛远行游子频频回顾,浓浓眷念不舍乡梓亲朋的情怀。然人生旅途漫长,纵有百般不舍,终须迈步远行,游龙终究是要冲霄的。就像海子的诗“我们最终都要远行,最终都要跟稚嫩的自己告别。也许路途有点艰辛,有点孤独,但熬过了痛苦,我们才能得以成长”。 挥浆扬波於呼号之间,击鼓喧天在塘河之上,几番腾挪之后,道士从神案请来神像,凌空抛掷向龙舟。行舟人稳稳接住,高举过头顶,仿佛举起义无反顾。于是,无惧雨淋依然飘扬着的三角龙旗带引龙舟,在一阵鞭炮噼里啪啦鸣响声中,穿透絮白烟雾翻腾的掩映,顺流南进,转眼消失於塘河拐弯处。远方,有着更广阔的水域,那是另一域属于龙舟的天地。 国人端午赛龙舟,据说是为了“楚国三闾大夫屈原”。遥望两千多年前,当秦国大将白起挥戈铁骑,蹄声隆隆响过郢都护城河,奔流不息汨罗江畔来了一位老人。来者披散头发、形貌枯槁、脸色憔悴,只顾低头沉吟《哀郢》词章,哪管迹近步履蹒跚,浑然无闻渔父“沧浪之水清兮,可以濯吾缨;沧浪之水浊兮,可以濯吾足”劝解,沉悲於“举世皆浊我独清,众人皆醉我独醒”,义无反顾自沉江流。 屈原投江了,一个诗人的生命结束了,一段漫长的追念历史从此开启。屈原一生追求清白内心,言行实在是与周围的环境太格格不入,所以遭楚王再三流放。这种流放,於楚国而言,是国运的损失;於屈原而言,是人生的磨难;於民族而言,未始不是精神财富的积累。随着流放步履的延伸,他的《离骚》、他的《九歌》、他的《九章》开始流传开来。这一流传就是两千多个岁月,成为每一个中国人心中最浪漫的诗,最坚强的心。 其实,关于端午以及龙舟,还是有一些别的说法,长期众说纷纭,莫衷一是。比如纪念伍子胥、纪念孝女曹娥、纪念越王勾践、纪念介子推、或者崇拜龙神等等。所谓端者,古汉语有开头和初始的意思,“端五”也即“初五”。“端午”一词最早出现于西晋《风土记》:“仲夏端午谓五月五日也,俗重此日也,与夏至同”。汉代赵晔《吴越春秋》认为,龙舟“起于勾践,盖悯子胥之忠作”。至今专家公认的中国最早“龙舟竞渡”图形,发现於浙江宁波市鄞州区云龙镇甲村,年出土了国家一级文物战国时期的斧形铜钺,器物上雕刻着“羽人竞渡”画面,图案生动清晰。成书于宋嘉定二年(年)的《纪纂渊海》同样记载,赛龙舟这种水上竞技活动,起源于越王勾践。《事物原始·端阳》直言:“越地传云,竞渡之事起于越王勾践,今龙舟是也”。闻一多先生借《端午考》说:距屈子投江千余年前,划龙舟之习俗就已存在於吴越水乡一带,古代越民族以龙为图腾,每年五月五日举行一次盛大图腾祭,其中便有急鼓声中水面竞渡游戏,以祈求避免常见的水旱灾害,这便是赛龙舟由来。明代万历《温州府志》亦载:“竞渡起自越王勾践,永嘉水乡用以祈赛”。可见温州一带的龙舟竞渡,更多的是渊源于古代越族龙图腾崇拜的祭祀活动,主要用于祈求平安和丰收。 龙舟竞渡,是中华历史上一种具有浓郁传统色彩的民俗文化和群众文化,历史源远流长。温州市博物馆历史厅内展出的两艘双体独木舟,瞧着失去色泽的一长段巨木,中间被掏挖成空而作舟,舟体边沿中段平直,艏艉向中线内收,平直部分与舟间轸木衔接,平嵌甲板,似乎不怎么起眼,却来自东晋时期,拥有多年的历史,应该算龙舟的雏形。 温州人称龙舟竞渡为斗龙,或者扒龙舟、扒龙船、赛龙舟、划龙船、龙船赛会等。考证唐宋之时起,温州就盛行南塘河会昌龙舟竞渡传统,村村龙舟以争先,群众基础广泛牢固,地域特色尤为浓郁,素有“看龙舟、到温州”之称。但逢端午佳庆,温州都会呈现“千帆竞渡、万人空巷”壮阔场面。尤其南塘斗龙,民间的习俗由来已久矣。坊间流传“人王二点本是金,五福招财进归门,龙船转档三十六,划出南塘斗输赢”。南宋叶适诗:“一村一船遍一邦,处处旗脚争飞扬,祈年赛愿从其俗,禁断无益反为酷”。近年国富民安,龙舟活动愈发鼎盛,各地龙舟俱乐部不断现身,每年都有近50支参赛队伍争竞端午。年,温州甚至被国家体育总局评为“中国龙舟名城”。 温州人喜划龙舟,与旧时城池傍水而立不无干系。尤其旧城门外南塘河网,以“面阔、床深、路直”著称,历来就是温州斗龙最佳场所,曾有民俗竹枝词描写当时盛况“南塘端午赛龙舟,台阁笙箫喜漫游,蒲创雄黄除五毒,饱尝角黍乐悠悠”。沟渠纵横之南塘,顾名思义,乃城南之堤塘也,应始于南宋。“捍海而途谓之塘”(明王瓒《仰止亭碑》)。 当年因筑南塘而纳流入河道的南塘河,从前是一条海峡,并逐渐演化为浅海、泻湖、入海水道,泛称南湖。汉晋之时,曾经人工疏浚,成为连接温州(永嘉)和瑞安的水上交通大动脉,亦称温瑞塘河,有温州大运河、母亲河之谓。南塘水网交叉,流系发达,流速和缓不起波浪,深浅适中,无漩涡暗流,极是适合舟楫运动。而民居水泽旁,伴水讨生活,自然须得练就一身划船本领。何况居天地之间,必得敬畏天地。乡居之人为表达对水的敬畏,拜龙王、赛龙舟,祭祀礼仪成为极富地域特色的民俗传统活动,对龙舟有发自内心的热爱,甚至崇拜,久而久之龙舟竞渡成为村民自觉或不自觉的生活表达。 千年传承,南塘龙舟,作为一种地域民俗文化载体,是一方民众的血脉和灵魂,更是一个乡村不可或缺的“精神营养”,历久而弥新,不断传承历史底蕴,守住文化根脉。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端午日,水清岸绿南塘河上,年复一年演绎着龙的传说。 部分图片来自金城虎支持,感谢! |
转载请注明地址:http://www.xionghuanga.com/xhzz/11017.html
- 上一篇文章: 腊八节的民谣习俗与传说故事
- 下一篇文章: 老无锡传统的端午习俗有哪些