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科白癜风医院助力健康中国 http://pf.39.net/xwdt/170110/5197605.html

再过几天就是端午节了,又到了吃粽子的日子。端午节是中华民族传统节日,晋代时期就将粽子正式定为端午节食品。关于端午节的起源有多种说法,其中为纪念爱国诗人屈原而设立节日这一说法流传最广,丰镇是多民族聚居之地,各种文化交流融合,端午节是由许多传说和习俗混合起来的节日。但丰镇又因其地域关系,晋商最多,因此受晋文化影响最深,大多习俗与晋北相似。那么丰镇人过端午节都有哪些有趣习俗呢?笔者梳理了一下,大致有以下几种:

一、戴香包、系五色线

丰镇人过端午节有戴香包、系五色线的习俗,与山西朔州民间“端午到,戴香包”的说法相同。以前朔州地区除佩戴香包外,还要把五色花线搓成索,在神灵前摆供祈福,然后拴在孩子的手腕、脚腕以及脖子上,称为“百索”,要戴够一百天方才解除。而据汉·应劭《风俗通》载“五月五日,以五色丝系臂,名长命缕”,其中提到取五色丝线拧成一股,系于小孩手臂上,自五月五日系起,一直至七月七日“七娘妈”生日才解下来,其寓意“长命。”看样子这习俗承自汉代,因此无论是晋北还是塞外,此习俗相似,但因无神论以及科学知识的普及,现代人已经抛却了其“长命”的寓意,五色索已不再祈供,都是直接给孩子佩戴。也有丰镇老年人讲,端午绳是用来防蚰蜒爬到人身上的,所以又叫蚰蜒绳,过了十五即可剪去,此说却与山东部分地区相近。

二、编符插艾

晋北朔州一带的端午节还有一个特别之处,就是家家户户都要在门上贴上用红、黄纸剪成的公鸡,雄赳赳,气昂昂,用以避邪祈福。丰镇多晋商,在长时间的文化交流融合中,除贴公鸡外,丰镇人同时贴马符,山东部分地区也贴公鸡和马符,是取其意:“吉(鸡)祥”和“骏马奔腾”的意思,也有人说马是古代北方游牧民族的图腾,体现刚健、高昂、升腾等寓意,因此丰镇人贴马符。除以上两种外,丰镇人还编制正方形的“符”,符下插艾蒿早起贴于门楣,据明代沈榜《宛署杂记》记载,这种正方形用两种颜色纸编制的“符”应该称作“五毒灵符”,“五月女儿节,系端午索,戴艾叶、五毒灵符。宛俗自五月初一至初五日,饰小闺女,尽态极研。出嫁女亦各归宁。因呼为女儿节。”看来贴“符”最早是起源于女儿节,这符是为了镇压蛇、蜈蚣等“五毒”之类的,丰镇端午节那天早晨不见红日之时,孩子们内衣上也要贴上符、艾草和马符。说起艾草,晋北以及山东部分地区端午节那天还要早早起来用艾草熬一锅水,碧绿碧绿的洗脸用,据说洗了一年都会有人爱的!艾草一是能驱赶蚊子,二是“艾”有“爱”的意思,有“艾”就有“爱”了。小时候不太懂这些习俗寓意,后来有一位网友总结的好:——这些其实都是大人们的一片爱心:有保护的符,有高飞的马,还有被人爱的艾!

三、蒸凉糕、吃粽子

大同人认为蒸制凉糕是为了纪念明朝朱元璋手下大将常遇春,是他打下了大同。少数丰镇人也会在端午节蒸制凉糕,但大部分丰镇人还是以包粽子为主。凉糕的标准做法是粽叶垫底铺以江米(南方称糯米),上面撒一层黄米,这可是星级酒店做法,不撒黄米的凉糕口感会很差,撒了黄米后文火慢蒸,出锅后晾冷伴以白糖,因有黄米勾兑,筋道而不粘牙,香软可口,实为消暑佳品。丰镇的粽子是传统的三角形,把江米用竹叶包好,里面还要加红枣或蜜枣,枣粽谐音为“早中”,最早意在读书的孩子吃了可以早中状元,丰镇人一般是吃枣粽的最多,而其它类型的粽子比如方形的肉类粽子在丰镇几乎没有。

四、喝雄黄酒

这习俗与白素贞和许仙的故事有关,据传白娘娘就是在端午这天饮了雄黄酒,因而现出蛇身原形。五月正是蛇、蜈蚣包括癞蛤蟆等“五毒”苏醒活跃的季节,所以,民间便认为蛇、蜈蚣等毒虫可由雄黄酒破解,据老辈人讲,解放前大部分地区有喝雄黄酒习俗。实际上,喝雄黄酒不仅达不到驱邪、解毒的目的,反而会中毒。雄黄又称鸡冠石,是一种含砷的有毒矿石,性温,味苦辛,有毒,中医药学认为,雄黄外用治疗疥癣恶疮、蛇虫咬伤等,效果较好。内服微量,可治惊痫、疮毒等症。但由于雄黄毒性太大,极少用于内服,而且雄黄遇热易氧化为三氧化二砷,有剧毒,因此,中药学上有雄黄忌火煅之说。蛇对雄黄反应非常敏感,因为它是一种胃毒剂,加入酒精后的雄黄对蛇的驱赶效果更好,但是喝雄黄酒就显得毫无科学道理,而且极度危险,因此如今已不再有人喝雄黄酒。

至于端午节重头大戏塞龙舟因丰镇无大型水域而无法进行,也有人说是因北方人不知道屈原而不去举行,不管怎样,丰镇在发展的过程中,以宽广的胸襟吸纳多民族优秀文化,海纳百川,博采众长,兼收并蓄,造就了丰镇人杰地灵、人才辈出的文化特质,如今丰镇正趁着新时代东风,跟随着习近平总书记的脚步,满怀信心,扬帆远航。

作者:陈尚,丰镇人,自幼喜爱文学,曾任《朔方》杂志社特约创作员,某省级新闻舆情研究中心特约记者,其短篇小说《冬天?春天》年在《丰镇文艺》发表,受到丰镇市文联的重视,年发表小说《千万负翁》受到丰镇市作协的好评,近年来发表的小说作品有《也想飞翔》《红尘花语》等,其散文诗歌多见于《丰镇报》,现为自由撰稿人。

丰镇同乡会

我们都是丰镇人



转载请注明地址:http://www.xionghuanga.com/xhcd/4908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