近日,大邑县蓉城金秋“邑路高歌”老干部宣讲团向西南财大社会学院民俗研究所研究生们分享“大邑民俗文化”活动。成都市“十佳”最美蓉城金秋志愿者、县老干部宣讲团成员蔡星明到场作分享,来自西南财大社会学院民俗研究所研究生们共约10名青年学生参加当天活动。

大邑历史悠久,民风淳朴,文化积淀深厚。建县迄今余年,不少民间习俗世代传承,具有韵味悠长的地方特色。蔡星明从春之民俗开始展开了2个小时的宣讲,蔡老接地气、有感染力的宣讲迎来了现场学生们阵阵掌声。

蓉城金秋“邑路高歌”老干部宣讲团由县委老干部局于年组建,目前有13名成员,旨在面向广大离退休干部、在校学生、基层群众宣讲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,宣讲党的光辉历史和优良传统,宣讲先进典型先进事迹,宣讲大邑文化历史,引领老同志们聚力新时代、讴歌新变化、唱响主旋律。

现将蔡星明宣讲内容

《漫谈大邑民俗》介绍如下:

正月习俗

俗话说“一年之计在于春”,大邑民间对于正月是十分看重的。正月初一这天,家家户户都要吃挂面、吃汤圆。挂面寓意长寿、汤圆象征团圆,合起来吃就是健康长寿、幸福团圆。老一辈人还给这种吃法起了一个好听的名字,叫做:“金线串葫芦”。挂面是金线,汤圆是葫芦,金线串葫芦,暗示一年到头挣来的钱财连成串、不散失。大年初一这一天,还禁扫地、禁泼水、禁倒垃圾,意为“不出财”;禁吵架、禁动刀剪,意为保住一年到头和气、平安。从正月初二到十四,家家户户走亲戚、拜新年。穿着新衣、提着礼物,你来我往,气氛十分融洽。大街小巷、林盘院坝,到处可闻音乐锣鼓之声,狮灯龙灯舞得很欢。到了正月十五元霄节这天,家家都要“过大年”,吃“圆霄”、放“花炮”。过年期间耍过的龙灯也要在这天晚上烧掉,名曰“烧灯”。其寓意就是新春佳节过完了,今夜再狂欢一次,从明日起该做工的做工,该种田的种田,该经商的经商,一切正常劳作从正月十六开始。

二月习俗

农历二月里,春分是一个重要的节气。民间把春分叫做“长年节”。长年者,给有钱人家打工的人之谓也,从广义上也就是所有的农民。春分这天,所有的农民都放假一天,不下地干活。说是春分下田容易把秧田里的水搅浑,不利于插秧。其实意味着过了这天,农忙春播即将开始,体整一天,养精蓄锐,以更加充沛的精神投入辛苦劳作。春分这天,百姓们还要炒些豆豆、果果,名曰“炒虫”,意思是炒死危害庄稼的害虫。春分这天,农民兄弟还要捏上几个饭团放在田坝头、树林中让鸟雀啄食,名曰“敬雀王”,祈求雀鸟们吃了“贡品”就再不要糟蹋庄稼。

三月习俗

三月里农村最重视的是过清明节,大邑民间都要祭扫、堆垒祖先陵墓,给祖宗烧些纸钱,以示永世不忘祖先恩德。与此同时,同姓同宗的人们还要在本家祠堂里聚会,由族长主持祭祖褒扬上年族内的“好人好事”,勉励族人在新的一年更加勤勉。聚会完毕,还要吃“九斗碗”,名曰“清明会”,推杯举盏,其乐融融。三月初三,还是大邑民间的“女儿节”。每逢这一天,嫁出去的女儿都要提上鸡蛋、挂面、点心等礼品,回娘家看望父母双亲,向父母叙说思念之情,感谢养育之恩。农历三月,风和日丽,正是野外郊游的好时机,人们都要带上食品到乡下踏青,放风筝。正是所谓“春光明媚三月三,各式风筝飞满天”。

四月习俗

农历四月初八这天,据传是佛祖释迦牟尼的生日,俗称“佛祖节”。民间百姓和善男信女们都要沐浴净身,诵念佛经。诵经完毕后,不少人感念于佛祖的慈悲心肠,还要买些活鱼、乌鱼、团鱼放入河中,以示怜惜生灵之意。放生的地方一般是水流汇聚的深潭,名曰“放生沱”。县城西北的山口堰、西南的王河坝、镇东场的天丝堰、月亮沱等都是放生鱼鳖的好地方。四月初八这天,农民还要开展“嫁毛虫”活动。他们在红纸条上写上“佛生四月八、毛虫往外爬。爬到山里去,永远不回家”以及“毛虫乖乖,快些走开。鸡儿要来,呜呼哀哉”之类的谚语,以示借助佛祖威力,驱虫避害的良好愿望。

五月习俗

农历五月初五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“端午节”,大邑民间称这个节日叫“端阳”。外地大多要包粽子、划龙舟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。我县民间包粽子者甚少,主要活动是采草药、做香包、吃雄黄酒以避污秽之气。这一天,县内各乡镇的大街小巷,到处是卖陈艾、紫苏、昌蒲、青蒿的农民。人们采回或买回草药之后,挂在门上墙上,以备平时之需。或熬汤洗浴清洁皮肤或嚼点艾叶祛风止痛。端阳的午餐,大多比平时的丰富:割上一二斤肉,或烧或炒,外加几个盐蛋、一碗油酥黄豆或盐渍胡豆,一家人喝点雄黄酒、吃碗白米饭,算是过了节。饭后,当家人还要将雄黄酒、大蒜水洒在房前屋后以及偏僻潮湿的地方,以驱除毒蛇、恶虫。

六月习俗

时令进人农历六月,天气逐渐炎热起来,柜子里放了几个月的衣物也该拿出来晒一晒,除除霉臭味了,于是民间便有了“六月六,晒衣服”之习俗。六月初这几天,只要是晴天,民间百姓都要把棉絮、铺盖、衣物等拿出来放在坝子暴晒,从而达到杀虫灭菌的目的。这几天,也是好事者探究别人家底的好机会,谁家有多少皮货、谁家有几床丝棉被盖都会成为热门话题。

七月习俗

每年农历七月十二、十三日,是大邑民间的“敬祖节”,俗称“七月半”、“中元节”。这两天,百姓们都要给已逝的亲人烧香蜡纸钱祭祀。七月十二是给新亡不满三年的人焚香化纸;七月十三是给亡故多年的列祖列宗祭祀叩拜、供奉香蜡。通过祭祀,悼念祖先、教育后代。“敬祖节”气氛较为庄严肃穆,在堂屋神龛或家神前桌案上供上猪头、糕点、果品和事前包好、写好的冥袱,在香炉里插上蜡烛和清香,再在火盆里烘上几叠纸钱。家中长者率领子孙向“地盘业主、古老先贤、列祖列宗”行跪拜之礼,敬奉水酒,教育儿孙恪守祖德家规,做安份守己、勤耕苦读之人。祭祀毕,各家各户团坐畅饮。晚上将堂屋里供奉之冥袱加上银锭、红烛、青香等称移至户外焚化,祈求祖先庇佑四季平安、五谷丰登、六畜兴旺!此习俗至今保留,只不过有些民众做得太过份了一点,将什么纸扎的小轿车、小别墅、“冥通银行”发行的大额纸币甚至纸扎的“小姐”等一并“奉献”给祖先,不仅往祖先脸上抹黑,而且对自己的下一代产生了极其不好的影响!

八月习俗

“八月中秋月儿圆、桂花飘香月饼甜”,这是对民间最为重视的中秋节最真实的写照。从古至今,大邑民众同全国人民一样,都把这个节日看作是“团圆节”。到了这一天,在外飘泊的家人都要赶回来过节。一家人聚在一起,聚餐喝酒打牙祭,晚上在自家院坝里品尝月饼、欣赏明亮的月光,讲些“嫦娥奔月”、“吴刚伐桂”、“天狗吃月”的古老故事,尽享秋夜的宁静与凉爽。小娃娃们则三五成群嘻笑打闹、逮萤火虫、捉嘻嘻梭、藏猫猫,耍龙摆尾,不到大人喊两三遍是不得回去睡觉的。

九月习俗

农历九月初九,是民间的重阳节,也是传统的“登高节”。九月初九这一天,人们都要给家中老人敬奉蛋醪糟,祝福老人健康长寿。早餐过后,三三两两的老年人们都要邀邀约约,去城外“登高”,到“望羌台”、“寨子山”等处登高望远、锻炼身体。中国古代是十分尊崇“九”这个数字的,“九”不是确指,是泛指,有“无限大”之意。两个“九”相逢,寓寿缘长久,幸福长久、天长地久之意。农历九月,又是五谷丰登的季节,民间都要蒸醪糟,酿米酒尽情享用,所谓“九月九,醪糟子”乃大邑民间俗语也。

十月习俗

农历十月初一,据传是“牛王菩萨”生日。牛在人们的心目中,是勤勤悬恳、任劳任怨、辛劳忠实的。所以这一天,大邑民间百姓都要给“牛王”及其牛子、牛孙祝贺节日。贺节的方式有三种:一是立一个牛王菩萨牌位、敬些香蜡烛火;二是撮点葫豆、豌豆、巴山、红豆和在草料中,给家中的耕牛加点餐;三是趁着秋日里温暖的阳光把自家的牛牵出去溜溜,让辛苦劳动了一年的牛儿们宽松宽松。上个世纪50年代,我县各乡、各村还爱举办“赛牛大会”。将各家所养耕牛牵到林盘中、坝子里进行评比,从形体、毛色、牙口及“吃手”等方面予以评分。得高分者不仅主人家要得毛巾、瓷杯等奖品,还要给牛披红戴花!主人家只有那么荣耀了,他们都会牵着自家的牛在村子里转上半天,与全村民众共享荣誉。

冬月习俗

冬至这天,是大邑民间的“羊肉节”。人们认为:从这一天起,寒冬腊月来到了,该吃点补品养养身体、抵御寒冷。在过去,好的滋补品大家吃不起,而肥羊则是农家所养,杀上一头留一点自吃,还可卖一些换钱。于是,冬至这天,城镇乡间,到处弥漫着羊肉汤的香味。人们捧着一碗热气腾腾的羊肉汤,美美的喝上一大口,一股热流顿时涌满全身。再夹上几片粑噜噜的羊肉蘸上青椒芫荽汁水送进口中,哪味道简直不摆了!冬至吃羊肉这一习俗传承至今且不断发扬光大,我县每年都要举办的“麻羊节”即是一例。县城里的老字号“米羊肉”、“马羊肉”、新开张的“张老幺红汤火锅羊肉”都已遐迩驰名。冬至前前后后三五天,那各家羊肉店都是宾朋满座,坐无虚席,不提前订座甭想吃到!

腊月习俗

腊月初八是“腊八节”。大邑民间历来有吃“腊八稀饭”习俗。腊八稀饭是用酒米、籼米、红白萝卜、腊肉、苕菜加挂面熬制而成,讲究一点的还要加进百合、莲米、红枣、花生米等。过去读过一篇课文,说是一对小夫妻好吃懒做,到腊月初八这天家中油干米尽。小俩口清早起来这里搜搜,那里寻寻,凑了些巴家巴伙的碎米加上菜叶子煮了一锅稀饭。因为饿极了,所以觉得只有今天的稀饭特别好吃。人们是否因受这个故事的启发而生“崇俭戒奢”的美德而兴起吃“腊八稀饭”的习俗?如是,不失为教育子孙的好教材!吃过了“腊八稀饭”,一晃便到了腊月十六。腊月十六是官府的“倒衙日”,意为从这天起官府衙门放假停止办公了;而民间则是提倡挖坑清圈,维修房舍;集市上,卖响簧、大头和尚等“耍伴”的也开始了。这些习俗,都意味着旧岁即将过去,新年即将到来。到了腊月二十三四日,民间则迎来了“灶神节”。据民间传说:灶神是分管“人间烟火”(饮食)的神灵。每年腊月二十三日,他要回天庭向玉皇大帝禀报凡间之事;腊月二十四日,他又要带着玉帝的旨意降临人间。于是腊月二十三日民间百姓要送灶神,除供上油、盐、米、茶外,还要供上马料(灶神要骑马上天),并在灶房门框贴上一副对联。上书:“上天奏好事,下界降吉降”。腊月二十四日,百姓们又奉上香蜡、果蔬、迎接灶神回来,礼仪十分周全。迎回灶神后的第二天,人们就该打扫屋内卫生了,民间叫作“打扬尘”。百姓们用竹竿绑上谷草,或用长竿扫帚,将屋里上下左右的烟尘打扫得干干净净,然后将蚊帐、铺盖等拆下来浆洗,准备过年。一进腊月,城镇乡村,到处可闻杀猪之声。百姓们纷纷装香肠、做腊肉、包粽子、蒸黄水馍馍,过年的气氛越来越浓。到了三十夜(除夕),这种气氛更是达到了高潮:杀鸡炖膀、煎鱼煮肉,敬神祭祖,阖家“团年”。这三十夜的“年饭”是有讲究的:一是要有猪头、猪尾,表示有头有尾、善始善终;二是要有鱼有鸡,表示岁岁有余、月月有剩(牲);三是必须有红白萝卜、长青菜与腊肉同煮,表示红红火火清清白白;四是必须喝酒、放鞭炮,表示久久长寿、岁岁平安、驱邪避祸。吃完“年饭”后,家家都要贴对子(春联)、给小娃娃发年钱(压岁钱),围着火炉直至午夜(名曰“守岁”)方寝,有的还坚守到第二天早晨!

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#个上一篇下一篇


转载请注明地址:http://www.xionghuanga.com/xhgj/7734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