五月迈着轻盈的步伐悄然离去,六月裹挟着热浪向我们迎面扑来,这意味着:一个我们熟悉的节日端午节即将来临。端午节是农历五月初五,民间有歌谣说:“五月五,是端阳;吃粽子,挂香囊;门插艾,香满堂;龙舟下水喜洋洋”,向我们展示了端午节热闹喜庆的场面。在我的认知里,端午节就意味着可以吃到各种美味的粽子,还可以体验划龙舟的乐趣。但其实,端午节还有许多习俗,比如跟雄黄酒有关的习俗。说起端午节与雄黄酒,我们只有隐隐约约的记忆,而之所以不太了解,是因为它是一种几近“淘汰”的端午节习俗。为什么呢?

DRAGONBOAT

FESTIVAL

/

/

/

雄黄酒习俗的表现形式

中国地域广大,幅员辽阔,各地都有不同的习俗。端午习俗也是如此,地区不同,端午的习俗也不同。比如挂艾草与菖浦、拴五色丝线、沐兰汤、赛龙舟、食粽子、避五毒放纸鸢、画额、饮雄黄酒等等。

在这些林林总总的习俗中,画额和饮雄黄酒都是和雄黄连在一起。山西《河曲县志》有记载:“端午,饮雄黄酒,用涂小儿额及两手、足心,谓可却病延年。”端午节时以雄黄涂抹小儿额头,言可驱避毒虫,即为画额。典型的方法是用雄黄酒在小儿额头画“王”字,其含义为一借雄黄以驱毒,二借猛虎以镇邪。当然,除在额头、鼻耳涂抹外,亦可涂抹他处。

饮雄黄酒,旧时在长江流域一些地区极为盛行。在端午节饮用的白酒或黄酒,是用研磨成粉末的雄黄泡制成。其与古代人认为雄黄可以克制蛇、蝎等百虫离不开关系:“善能杀百毒、辟百邪、制蛊毒,人佩之,入山林而虎狼伏,入川水而百毒避。”

“炼丹术”与“雄黄”

端午节饮雄黄酒的习俗,其实早就随着炼丹术的出现而产生了。这很容易理解,有雄黄才能有雄黄酒,而雄黄药用的发现得益于炼丹术。

中国的炼丹术是来源于中国的冶金术,中国的冶金术又是以它在石器时代的经验作背景。它以“五毒”为材,铅、汞、砷为核心,是想模仿冶金,“炼人身体”。丹药为汞制剂,流行于宫廷,最奢侈;五石散为砷制剂,流行于士林,是次一等;雄黄酒也是砷制剂,流行于民间,又次一等。另外,还有女人擦脸的铅粉,也有一定的毒性。这些都是中国冶金术和炼丹术的伟大产物。

雄黄在古代,最先是作为炼丹术的原材料使用的,在炼制过程中发现了它的药用价值,从而引为药用。中医认为,雄黄少量饮用,可治惊痫、疮毒,但由于雄黄有腐蚀之力,所以一定要经医生指示,并遵古法泡制的雄黄酒才能喝。千万不能直接泡制饮用,不仅起不到解毒的目的,反而会中毒。通过对于雄黄酒成分的研究,许多专家并不提倡饮用雄黄酒这一端午节习俗,故称之为“淘汰”的习俗。

端午节的另一重身份——卫生节

端午节是自古相传的卫生节。因为,古时五月为恶月,五月五日为恶日,诸事需多避忌,故有种种求平安、禳解灾异的习俗。其实,这是由于夏季天气燥热,人易生病,瘟疫也易流行;加上蛇虫繁殖,易咬伤人,所以要十分小心,这才形成种种端午节俗,如采药、以雄黄酒洒墙壁门窗、饮蒲酒等,看似迷信,但确是有益于健康的卫生活动。因此,端午节实在可算是传统的医药卫生节,是人民群众与疾病、毒虫做斗争的日子。所以,我们应将这些卫生习俗在科学辩证的基础上弘扬传承。

传统节日是一种民族文化的传承,参与丰富多彩的节日活动,既可以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和精神上的洗礼,亦让大家有更大程度的获得感、体验感和幸福感,也利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。

参考文献:

《有炼丹术,才有雄黄,才有端午节饮雄黄酒习俗》;

《端午的风俗:沐兰汤饮雄黄酒祛五毒》(茗怡)。

你的家乡都有哪些关于端午节的习俗呢?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哦!《传承进行时》有你有我!感谢每一位积极参与者,我们将从精选留言中抽取两位幸运者获赠小礼物哦!

恭喜上期“《传承进行时》——科举制”积极参与评论的读者“晨风”和“三尺水田”获得我们送出的精美礼物,请留言告知您的QQ或手机号码,我们将尽快安排发放礼物事宜。再次感谢您的支持和参与!

策划

空间服务与阅读推广一部

指导老师

张兰英

郑茹萍叶文丽

源自网络

编辑

林慧滢

转载请私信后台并注明来源“福建师大图书馆官方



转载请注明地址:http://www.xionghuanga.com/xhgj/8382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