忆端午乡愁的味道
一串串粽子,一个个鲜艳美丽的荷包,最近时不时萦绕我的心海而不散。 恍若昨日,其实却是20多年前的事了。 早晨在楼下吃饭,我的身后忽然飘过来一股香气,使人心情为之一振;我循香而往,发现有一位卖粽子的老人正在门口吆喝。 老人说他的家就在附近,他每天做出来的粽子在家门口一般都不够卖的,今天是端午节特意出来卖,河南这一带一般都爱吃豆沙粽子,老人说:“河南人爱吃豆沙粽的人真不少,卖豆沙粽子比卖别的好赚哩!” 看着那黄灿灿、又光又亮的竹叶粽叶,吃着那凉丝丝、甜蜜蜜、粘揪揪的粽子,勾起我的回忆,因为那醇厚粽香和浓浓爱意掺合的味道已积淀在我内心深处。 记得童年每到端午节,本家祖母都会做竹筒粽子,也会买来五颜六色的丝线绣荷包。当夕阳落山,把大片大片的余辉洒向大地,她便在家门前绣荷包。她眯着眼,一丝不苟,花朵从花心向外绣,花样就在心里。抬手间,春意流转。那些绣出来的香包让寒素的小屋多了些绚丽。端午节的早上,她总忘不了给一大家的小孩戴荷包、系五彩丝线。“香包挂胸襟,长大福随身”。“手脖系五彩,娃娃惹人爱。”香囊内有朱砂、雄黄、香药,外包以丝布,清香四溢,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,作各种不同形状,结成一串,形形色色,玲珑夺目。 不认识造物主的时候,老人便很迷信,每年都要为家中小孩缝香包,满满的祝福,满满的爱,都隐藏在一针一线里边。 家常的针线活在她口中被称为“女红”,祖母总是说,女儿家的,要绣花是花,绣朵是朵才好。她常常将厨房事儿忙完了,然后就着霞光将丝线在细白棉布上行走,否则会觉得可惜,那些安恬的时光就这样生出花朵般的美好来。 而父亲也会去河里钓鱼,收拾利落后炖在锅里。看着厨房里红红的火苗舔着锅底,丝丝的香气便弥漫开来,又过了许久,父亲才揭开锅,给我和妹妹盛了一碗鱼肉,他和母亲各自盛了一碗汤。在儿时的记忆里,那鱼汤真是鲜美呀。 如今,岁月像蝴蝶飞过、像小舟流去,亲人们也星散了。我也度过了很长的一段忧愁岁月,仅剩竹筒粽子鲫鱼汤在每年的端午节让人神伤。现在我住的地方,就在屋后不远处也有一大片池塘,绚丽的花儿一朵朵开在那里,风一吹,蒲公英则迎风飞展。我常带着孩子去那里散步,一坐便是一个晚上,感觉到那时的心情可以用两句诗来形容:“春花秋月何时了,往事知多少。” 记忆如花一样,温暖的记忆则像花香,在寒冷的夜空也会放散。 时光是一条河,所有的人事都是时光河流上漂移的小舟,不管是金戈铁马,铮铮铁蹄;也不管是红颜柔情,暗香萦绕,穿越厚重的时光,都将成为一缕乡愁。 现在每当我想起童年时的端午节,总觉得那是生命里开花的季节。 我的故乡,天边挂着的清幽的满月,还有高大茂密的玉米地,乡邻们娓娓的慈声,这些都透着活泼泼的人间烟火气。 如今这些回忆都在梦魂中化作一缕轻烟,慢慢地淡了,远了,冷了。踏花归去马蹄香,童年那些事念念在兹,当时只道是寻常,转眼却如梦如幻。 年年岁岁月相似,岁岁年年人不同,再大的变化,乡愁是不会变的,漂泊之苦,思乡之痛,以信望爱当茶饮,那是治愈思乡最好的药。 耶稣说:“手扶着犁向后看的,不配进神的国。” 没有偶然的境遇,无论平安还是患难,都有你的目的,无论建造还是拆毁,都有你的时候,一切都是天父在安排,但神若不许可,我的一根头发都不会掉落,神若不许可,我也不会失去我的家园,但神若许这些事发生了,那我更不要再为此失落心伤,所有的事都是叫我得益处。 蒙召了,就要做好在地上良善忠心一辈子,城市的生活压力日益增加,但呼召在那里,就留在那里。 把呼召放在首位,这样无论是在城市或在穷乡僻壤,都有以马内利同在,最重要的不是待在哪个地方,而是与神的关系。 大卫在诗16:5,6中说,“耶和华是我的产业,是我杯中的份;我所得的,你为我持守。用绳量给我的地界,坐落在佳美之处;我的产业实在美好。” 年年端午,今又端午,想到以后不管我漂在哪里,主是我的产业,想到凡事都有美意,这个节日特有的气氛和氛围便越来越浓郁,就像仲夏时盛开的花朵,散发出沁人的芬芳。 朋友们看完文章 |
转载请注明地址:http://www.xionghuanga.com/xhpz/4797.html
- 上一篇文章: 一盒才卖10块钱外用治痤疮皮疹,皇帝
- 下一篇文章: 李国幸端午的味道