今天不仅有没有中国队的世界杯,还有中国人
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,是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的端午节。端午节处于仲夏之月,恰逢季节即将发生重大变化之时。在这一天人们插艾蒿,喝雄黄酒,缠五色线,吃粽子,赛龙舟,登高出游。直到今日,在中国传统节日中,端午节仍然占据这重要的地位。 端午节与屈原 相传端午节源于纪念屈原。屈原是春秋时期楚国的大臣,是我国著名的诗人、政治家。他主张举贤任能,修明法度,联齐抗秦但受到当时楚国贵族的排挤和陷害,最终在五月初五怀恨投江而死。 据说屈原投江后,当地百姓冒雨争相划船进入洞庭湖打捞尸体,后来演变成赛龙舟的习俗。百姓们害怕江河里的鱼吃掉屈原的身体,纷纷拿来糯米投入江中,便形成了吃粽子的习俗。 端午节的名称 端午节是中国所有节日中叫法最多的,除了端午节,还有重午节、太阳节、端阳节、重五节、天中节、夏节、五月节、菖节、蒲节、龙舟节、浴兰节、屈原日、午日节、女儿节、地蜡节、灯节等等。中国地大物博,拥有悠久历史。不同地区习俗不同,对端午节的叫法也不一样。在有些地区还分为大端午、小端午甚至末端午。小端午是指五月初五,大端午为五月十五,末端午指五月二十五。人们在不同的时期,进行不同的活动,来驱邪避凶,几年先贤。 端午节吃粽子 端午节的习俗非常多,不同地区习俗差异也很大,但吃粽子是端午节流传时间最长,地域最广的习俗之一了。普遍认为粽子的起源和屈原有关。 粽子是由粽叶包裹糯米蒸制而成,糯米中根据不同口味,放入不同馅料。北方多是甜味,加豆沙、红枣等,而南方粽子更丰富多彩,肉馅的、水果馅、坚果馅的等等,甚至在四川等地还有辣棕。粽子的形状也五花八门,除了常见的三角棕外,北京粽子是斜四角形,个头偏小。湖州粽子呈枕头形,叫枕头粽。桂林还有形状类似狗头的狗头粽。除了粽叶,还有一种放置竹筒里面的竹筒棕,现在也十分流行。 粽子作为一种美食,也国际上也十分流行。在越南、缅甸和菲律宾等地,粽子已经作为日常的一道精美小吃,甚至在北美的墨西哥和南美的委内瑞拉也有吃粽子的习惯。 端午赛龙舟 赛龙舟是端午节活动中最热闹,最出名的。在有条件的地区几乎每年端午前后都要举行龙舟竞赛。相传赛龙舟起源于屈原投江之日老百姓的营救打捞。 在历史上有些时期,当政者甚至利用赛龙舟的习俗来训练水军。不过虽然赛龙舟非常出名,但北方少河湖,这项运动还是多在南方流行。 缠五彩丝 五彩丝就是缠在胳膊上的五色丝线饰品,个别地区也有缠绕在脖子上的,多用于小孩身上。相传这样就可以避免被兵器和鬼怪伤害,还可以避免瘟疫。 插艾蒿 艾蒿具有药性,古人用来治病和辟邪,有戴艾叶疗一切鬼气的说法。古代,端午节人们把艾蒿扎成一个人的模样挂在门上辟邪,也有编成虎头形状的。但现在为了省事,好多地方只是散乱的插在门上。 端午吃五黄 在江南民间流传着端午吃五黄的习俗。五黄指的是黄鱼、黄鳝、黄瓜、咸蛋黄和雄黄酒。端午节前后正是这五种食物上市的时间。 雄黄酒是用雄黄和烧酒调和而成的,古人认为这样可以避免虫蛇和疾病,不过现在一般以普通黄酒代替。 中国人的端午节 端午节迄今已有多年的历史,是我们老祖宗的智慧和文化的象征,是整个中华民族几千年中华文化的结晶。从塞北到江南,无论是汉族还是少数民族,端午节都有着坚实的群众基础。 年5月,中国已启动端午节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程序,同年9月,中国端午节成功入选《世界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》。营造节日氛围,重捡节日文化,是对传统节日最好的保护。 |
转载请注明地址:http://www.xionghuanga.com/xhzz/11982.html
- 上一篇文章: 五月五过端午,讲究吃一食做五事,为家
- 下一篇文章: 没有了